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地区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地区金融行业发展现状调查)

2023-10-27 7893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 金融行业的现状与前景
  3. 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4. 金融贷款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0年3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5.3万亿元。其中,国债发行37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3875.2亿元,金融债券发行1.06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1.61万亿元,资产支持证券发行1156.2亿元,同业存单发行1.7万亿元。

  

截至3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103.0万亿元。其中,国债托管余额为16.3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托管余额为22.5万亿元,金融债券托管余额为24.2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托管余额为23.5万亿元,资产支持证券托管余额为3.9万亿元,同业存单托管余额为10.5万亿元。

  

3月份,银行间货币市场成交共计107.4万亿元,同比增长26.87%,环比增长85.14%。其中,质押式回购成交91.3万亿元,同比增长32.79%,环比增长80.44%;买断式回购成交0.7万亿元,同比下降9.36%,环比增长99.02%;同业拆借成交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73%,环比增长118.30%。

  

3月份,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40%,较上月下行43个基点;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44%,较上月下行37个基点。

  

3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24.5万亿元,日均成交1.11万亿元,同比增长32.77%,环比增长125.99%。交易所债券市场现券成交1.93万亿元,日均成交879.5亿元,同比增长148.95%,环比增长121.43%。3月末,银行间债券总指数为202.94点,较上月末上升1.49点。

  

3月末,上证综指收于2750.30点,较上月末下降130.01点,降幅为4.51%;深证成指收于9962.30点,较上月末下降1018.47点,降幅为9.28%。3月份,沪市日均交易量为3416.29亿元,环比下降9.69%,深市日均交易量为5265.67亿元,环比下降13.01%。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债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国太保(601601)、中国人寿(601628)、新华保险(601336)、中国人保(601319)、中国平安(601318)等。

  

本文核心数据: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保险业原保险赔付支出

  

2022年中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70万亿元

  

2014-2020年,中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不断增长,2021年稍有下滑,2021年达到4.49万亿元,同比下降0.88%。2022年1-12月,我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70万亿元,同比增长4.68%。

  

人身险是保险业的保费的主要收入来源

  

分险种来看,人身险是保险业的保费的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1-12月,人身险收入3.42万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3%。其中,寿险收入2.45万亿元,占保险保费收入的52%;健康险收入8653亿元,占比为18%;人身意外伤害险收入1073亿元,占比为2%。此外,2022年1-12月财产险收入1.27万亿元,占总保险保费收入的27%。

  

2022年中国保险业原保险赔付支出15485亿元

  

2014-2021年,中国原保险赔付支出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为12894亿元,同比增长12.24%。2022年原保险赔付支出有所下降,原保险赔付支出15485亿元,同比下降0.79%。

  

财产险和人身险赔付支出各占50%份额

  

从各险种赔付支出占比来看,财产险和人身险分布较为均匀,各占约一半的份额。其中,在人身险中,寿险和健康险是主要赔付支出的险种,2022年1-12月,两个险种赔付支出分别为3791亿元和3600亿元,占总保险赔付支出比重分别为24%、23%。

  

代理人渠道是保险类金融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保险类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1)直接销售渠道:包括销售人员、电话销售及互联网销售等;(2)保险代理渠道:包括保险营销员、专业保险代理公司和诸如银行、汽车经销商、旅行社等兼业代理机构;(3)代表投保人利益的保险经纪渠道。从主要上市保险企业保费收入渠道来看,目前代理人渠道是保险企业获取保费的主要渠道,占比均超过65%。

  

注:该图表为2022年上半年数据。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商业保险会更加深入人心,企业与居民在逐步提高保险意识的同时,对保险的选择意识也不断增强,投保需求呈多样化和专门化趋势。它们从自身利益和需要出发,慎重选择。从保险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人身险行业将持续回归传统的保险保障功能,针对各营销渠道的强化监管细则的下发也使得行业竞争更加透明;财产险行业仍以车险为主,但以健康险、意外险、责任险及农业险为主的非车险业务收入贡献度或将持续提升;随着居民健康保障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健康险业务监管细则的不断细化,健康险产品保费收入规模将持续扩大。

  

此外,近年来由于政策层面的推动以及人民群众对于“生时得从容、老时有安康、病时有尊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健康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的健康险产品已超过5000款,且各家险企紧跟市场需求,不断对健康险产品进行升级,扩大保障范围,提供了诸如绿色就医通道等增值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有效的健康保障。但整体来看健康险的健康风险管理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将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有机结合起来即“保险+健康管理”,将可以覆盖最需要保障的群体,例如术后康复的病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以及亚健康人群等,从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保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1、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3]

  

2、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3、垄断性一方面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随意开设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是指具体金融业务的相对垄断性,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商业银行,证券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泰、华夏、南方等全国性证券公司,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

  

4、高风险性是指金融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其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

  

5、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

  

6、高负债经营性是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对此有一个认识和发展过程。过去我国金融业发展既缓慢又不规范,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2021年我国银行贷款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多家银行房贷业务“超标”,热点城市房贷利率将上行

  

根据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新规,中资大型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32.5%。股份行及部分城商行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27.5%、20%。

  

2020年年报陆续发布后,被市场紧盯的大行、股份行呈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态势。截至2021年4月11日,A股共有21家上市银行披露年报,其中国有大行6家,股份制银行8家,城商行3家,农商行4家。整体来看,21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超29.5万亿元,有8家银行“踩线”,占比近四成。

  

第一档银行中的建行、邮储银行均有一项指标踩线。其中,建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34.82%、邮储银行为33.61%,超过监管上限(32.5%)2个百分点左右。除此之外,建设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39.24%也非常接近监管上限(40%)。

  

第二档银行中,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两项涉房贷款占比均超标明显。兴业银行分别为34.56%和26.55%,招商银行房地产贷款与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分别为32.16%和25.35%,。中信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也超过20%。浙商银行与平安银行则相对“安全”,两项涉房贷款水平均远低于监管上限。

  

第三档银行中,青岛银行两项指标均超线,郑州银行、渝农银行一项指标踩线。其中,青岛银行、郑州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分别为29.77%、27.95%,均超过监管红线(22.5%)逾4个百分点。此外,青岛银行、渝农银行的个人按揭贷款占比为19.53%、17.98%,同样超过监管红线(17.5%)。

  

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方面,建设银行(34.82%)、邮储银行(33.61%)超过32.5%的红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个人按揭贷款占比均超过30%,接近监管上限。而交通银行受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影响最小,其房地产贷款占比为27.36%,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为22.12%。

  

过去一年为了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银行的贷款规模快速扩张,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增速方面,商业房地产贷款和个人房地产贷款持续下降。

  

具体到各家商行而言,贷款总额大多保持10%以上的增速。

  

房地产行业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结构占比出现分化,2020年以来,房地产贷款占比从29%下降至第四季度的28.7%,下降0.3个百分点;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从19.5%上升至20%,上涨0.5个百分点。二者分化主要是近年来,国内强化银行房地产信贷监管,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小微民营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同时,2020年出台房企“三条红线”,引导房企加强负债管理;而个人按揭住房贷款上涨,主要与去年一、二线等热点城市价格上升较快,楼市销售活跃有关。

  

不同城市信贷资源存在悬殊,房贷利率也有天壤之别。目前我国房贷利率基准利率为4.65%,然而由于加点的存在,几乎所有城市都高于这一比例。2020年,房贷利率最高的是成都,首套房贷利率高达6.13%,相比基准高出148个基点;最低的为上海,首套房贷利率仅为4.65%,与基准持平。

  

下一步“触线”银行将在存量和增量两方面进行压降:一方面积极回收房贷存量贷款,另一方面谨慎投放新增贷款,特别是对于占比超标的城市,通过缩减贷款额度、差别化提高房贷利率、加强购房人资质审核、调整放款期限等方式管控新增房贷规模。

  

而据贝壳研究院监测,截至4月7日,全国60个代表城市中,建设银行平均首套、二套房贷分别为5.48%、5.77%,均较3月初提高4个基点。招商银行、中信银行首套利率均提高1个基点,兴业银行首套、二套房贷利率分别提高1个、2个基点。

  

一般中小银行划分在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中的第三档,面临的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22.5%和17.5%,上限水平相对较低,调降压力也较大。

  

预计未来触线银行的房贷利率特别是针对热点城市的房贷利率将继续上调,购房成本持续增加,利于热点城市市场降温。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行业授信策略分析报告》。